摘要:近年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许多如微信、微博等自由网络通讯端,这使得社会信息和人民情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交流与表达。但是伴随着网民的增长,网络谣言却一马当先,给许多真相披上了面纱。因此,防治网络谣言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法律法规更加科学的规制网络谣言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谣言;法律规则
作者简介:刘思雨;西安外事学院
一、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一)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谣言指通过网络介质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科学知识的欠缺、社会管理的滞后、一些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商业利益的驱动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刻意的制造和引导等等都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谣言的特点
1、网络谣言具有即时性。网络谣言依托于互联网,因此借助互联网速度快的特点,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
2、网络谣言具有迷惑性。由于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欠缺,导致人们往往对谣言难以分辨。从日本地震造成核泄漏的抢盐事件,到新冠状病毒爆发用醋消毒,都能体现出谣言的真假难辨。这对社会来讲无疑不是一个定时炸弹。
3、网络谣言具有炒作性。炒作事件在近些年来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娱乐圈和商业圈更是多次发生。这种炒作不仅会让许多事情有失公平,更是助长了一些想在社会中投机取巧的人的心态。
4、网络谣言具有破坏性。网络谣言对社会的破坏性不容小觑。2011年12月网络上出现了一篇名为《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文章。文章一出,立马引起轩然大波:伊利、蒙牛等乳业股价应声下跌。当晚农业部便在官网上澄清事实,然而谣言虽破,但消费者对我国乳制品的信心却受到了重创,具备购买能力的消费者都优先选择了进口乳制品,而内地乳制品企业却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网络谣言的本质就是虚假信息,如今的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一个危害社会的毒瘤,随时都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动荡和不安。因此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约束它。
二、法律对网络谣言规制的必要性
1、网络谣言对个人的权利侵害
虚假的网络谣言最直接的就是对个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可这种言论自由是有前提的,不得对他人的人格尊严进行侮辱诽谤的。
2、当前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的力度不佳
网络谣言不仅传播速度快,成本也低。再加上网络具有匿名性,因此网络谣言的风险也低。以上这些都是造谣者能肆无忌惮造谣的重要原因。我国虽先后出台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其在应用效果上却不尽其意。许多违法者依然能够找到法律的漏洞钻空子。因此,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三、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完善路径
(一)理清网络谣言和言论自由的界限
第一,法律应当对网络谣言进行明确的界定,对某一行为是否构成谣言做出界定,防止对言论自由造成不必要的限制。第二,对网络谣言的公共性和个体性划分清楚。网络世界已是人们的第二世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对于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应当加大力度,严格制裁。
(二)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
网络虚拟性给网络造谣者和传播者带来了许多便利,从而滋生了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刻意制造谎言,混淆视听,误导网民祸害网络。因此要在保护公民合法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在不侵犯他人隐私和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完善网络谣言的合理规制。
(三)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
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这就要求在网络技术领域要加快开发创新力度,建立网络谣言监督审查机制,形成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辟谣的机制,严惩网络造谣者和传谣者,从而提醒网民提高警惕性,树立其诚信发言,抵制谣言的正确观念。
(四)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指使互联网用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真实身份和真实世界的身份等同起来,把网络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实名制的实现将极大地改变网络谣言的传播态势,使网络信息传输的质量有所提高。但网络实名制的做法也同样令人担忧,网络匿名时可以随意发言,一旦实施网络实名制,网民说话便将有所顾虑,这会造成政府和群众脱节。所以在相关法律,舆论技术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应谨慎地实施网络实名制。
四、结语
网络空间如今已成为人们的第二家园。一个拥有良好环境的网络空间才能为人们带来好的影响。作为家园的一员,我们要做到对谣言有一个基本辨别能力的同时也应监督谣言。让自己不去造谣、让他人不敢造谣,文明上网。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宪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
[2]李宗桂.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J].人民论坛,2010(0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