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也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素材。但现阶段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仍面临融入内容缺失、融入形式单一、融入渠道较少等问题。因此,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讲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素材,因此有必要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理论知识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还能拓展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例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可以充分被用来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一百多年来,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铸就了不同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之上,学习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感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特色魅力。
(二)激发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当代青年大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从众、盲目和拜金主义等行为,影响他们自身的价值判断。伟大建党精神当中所蕴含的坚定理想、顽强拼搏,英勇奋斗的精神,正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德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去,能让大学生从我党的非凡历程中体会到伟大建党精神是怎样深刻改变中国的,从而领悟到伟大建党精神的强有力量,从中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养料,树立起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肩负历史使命,培育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将伟大建党精神传输给大学生,让其能更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到革命先辈们坚持初心、承担重任的担当精神。还有利于帮助青年学生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进一步激发他们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他们将伟大建党精神与自身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汲取智慧,力争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建设和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融入内容相对缺失
清晰明确的融入内容是实现融入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伟大建党精神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挖掘,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目前的教育实际中,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的是融入的形式,容易忽略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没有对其蕴藏的红色基因给予更多关注,对伟大建党精神具体内容的阐释停留在表面上,不怎么会去追溯提炼内容的依据,缺乏一定的学理性。同时也未能从更深层次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思想内核,使得融入的内容浅显、不深入,无法充分发挥出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
2.融入形式较为单一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有利于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还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人格。但是目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思维,不善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方式,以旧的模式去套新的资源实施教学。还有的教师融入教学的手段单一,比如大多数情况下采取的还是将文字、图片和视频糅合在一个课件当中,然后用幻灯片将其展示出来。毋庸置疑,使用课件开展教学活动能够直观和明了的展现伟大建党精神,但如果每堂课教师都采取同样的融入形式,学生难免会感到“审美”疲乏。
3.融入渠道亟需拓宽
为了更好地传播伟大建党精神,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去拓展融入渠道。然而,目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主要还是理论课堂的灌输教学为主。一方面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许多红色教育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存在地域空间方面的限制,共享和共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搭建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学生社团等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物质条件,而有的学校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在渠道搭建方面会有一定障碍。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融入的方法创新力不够
伟大建党精神要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必须对融入方法进行创新。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还是偏向于单向灌输,教师在讲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时候,也都习惯于采取讲授法。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和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指导教学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并将其融入到中学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作为渗透的主要渠道,一味采取“灌输型”的单向教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反而会抑制教学效果。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特征鲜明,本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讲授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缺少创造性,使得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不够,从而限制了渗透的作用,影响了融入的效果。[3]
2.融入平台未得到有效利用
网络新媒体是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媒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当充分利用各大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知识。然而部分学校在新媒体和校园网络的建设过程中缺乏伟大建党精神元素,尽管有的学校建立了专门的伟大建党精神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但由没有专业的管理、维护及运营,使得这些平台未能与思政课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其教育和传播的作用。教师则主要表现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不够充分,会因为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太熟练而较少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在网上形成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氛围。
3.融入校园文化的效果不佳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未能有效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例如,部分学校在宣传伟大建党精神时,很少利用到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的校园广播、校园建筑、校报等校园文化载体。再加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以及追求速度不求内涵的快餐文化,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校园文化,极大的影响了伟大建党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教育效果。当伟大建党精神与校园文化不能有效结合起来时,就会相应的影响到伟大建党精神在校园里传播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分析
(一)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
1.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增强融入意识
传道者要传好道,自己首先要明道和信道。为了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教师应当主动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自觉增强和提升将其融入思政课的意识,使其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弘扬。学校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学习培训,坚定理论自信,从而增强融入意识。在加强理论学习培训的同时,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还要进一步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意识和重视程度。总之要从多方面增强融入意识,使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能更加有序和稳定。
2.挖掘伟大建党精神深厚意蕴,丰富融入内容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极其丰富的价值意蕴,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意蕴,将其丰富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去,提升理论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阅读大量与建党精神相关的文献资料,提炼总结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扩充相应内容,辅助理论教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盈伟大建党精神,构筑了由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因此,教师在挖掘伟大建党精神意蕴时,还要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进行研究,丰富教学内容,最终使枯燥的理论更加形象生动,也更易被学生接受。
3.运用多样教学模式,创新融入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4]为了深化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首先,教师要结合伟大建党精神,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大历史观为视角,让学生不仅学习到最新的思想内容,更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社会。其次,教师需要充分抓住互联网的优势,运用互联网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将“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不断探索新形式和新方法丰富课堂理论教学。例如,采用情境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扮演革命年代的人物,感受艰难的革命历程。
(二)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
1.开发本地红色资源,拓展实践融入渠道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以文化人,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凝练精品项目,打造“红色教育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体悟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红色资源里面蕴藏着许多无形的伟大建党精神,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不断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拓展实践融入渠道。首先,除了大众熟知的红色基地和纪念馆,教师还可以根据历史记载,寻找本地其他尚存的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场所,然后将这些场所作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寻找身边的伟大建党精神代表人物,找到后让学生对其进行采访并做好相应记录;最后,把所挖掘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出来进行展示。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去开发本地红色资源,拓展在实践教学渠道,帮助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坚定政治认同。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实践融入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出一种充满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伟大建党精神,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因此,学校必须要建设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环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统揽,投入部分精力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优化,营造实践融入氛围。例如,增添具有浓厚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结合校园发展历史建造一些相关英雄人物的雕像,还可以在校徽、校服、校歌、校训、校旗等的设计中融入建党精神元素。提高伟大建党精神在校园文化当中的存在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伟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3.建设媒体体系中心,增强实践融入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当代大学生又普遍喜欢从互联网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因此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建立完善的新媒体体系,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为此学校可以将抖音、微博、微信以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资源整合起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搭建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媒体体系中心平台。同时还应当推动交互式体验教学,加强仿真虚拟实践平台的建设。把现有的网络资源尽可能利用起来,打破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地域方面的限制,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增强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空间。
四、结语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还能在丰富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发挥出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发展建设,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2]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N].人民日报,2020-03-17.
[3]宋雨晴.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2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l.人民日报,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