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硕博原创论文网!
文艺论文

艺术作品背后的沉思

摘要:艺术与社会人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一旦缺少艺术的介入,将会单调乏味、黯然失色。高雅的、大众的、传统的、现代的、实用的、纯美的各种艺术类型的各种艺术样态,万紫千红、流光溢彩。对于人生的物质世界,艺术义不容辞地在积极参与装饰、参与美化、参与调适、参与创造;而对于人生的精神世界,艺术则满腔热情地与心灵对话,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关爱人生、抚慰人生、点化人生、激励人生。

关键词: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创作

艺术为充满矛盾的人生催开了自由的心灵之花,而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向往和追求;艺术又构筑了一个神奇、绚烂的彼岸世界,它那照人的光华,足以吸引、召唤人们,卸下俗物的重担,去到那玄奇的乐土上漫游观光。

艺术是什么?用几句话把它说清楚有难度。而大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作品,例如音乐中的器乐曲《二泉映月》、美术作品中的油画作品《日出印象》、文学中的小说《围城》等,可以使人们在欣赏之余获得一些对具体艺术作品的感性认识,却难以发现其中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共性,更不可能概论出类型化的特征。艺术的本质,是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在艺术的外在形态掩饰之下的特质,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内在规定性。

“艺术学概论”作为学科,它是艺术理论;作为课程,它是“艺术学概论”。“艺术学概论”涉猎面广,并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艺术实例。因此,“艺术学概论”不仅仅是要我们学习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海上钢琴师》——电影艺术与现代技术

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需要和表现方法。

电影是在现代社会生成的、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1895年12月28日晚上,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这一天被人们确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着电影作为艺术的起始。在此以后,电影艺术迅速得到发展。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吸收了其他艺术种类的多种元素,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性,它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动态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于一身,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工业的产物,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的变化过程,形成了重要的美学思想。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电子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电影出现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其艺术语言的更新与艺术观念的变化,几乎是日新月异。其间,也带来了电影美学思潮和流派的嬗变。在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文化的各种因素推动下,电影成为最具影响的一种大众化艺术。

现在,电影艺术在创作中更多地借助于数字技术。以致在当下,以数字为载体的电影艺术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例如,全球瞩目的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于11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作为世界电影史殿堂级的经典之作,《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该片于1998年上映后立即风靡全球,斩获美国金球奖等全球各类大奖22项,悠扬动人的钢琴曲以及动人心弦的海上传奇故事,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岁月侵蚀,影片经典场景在老胶片的保存下只剩模糊的影像,此次经4K技术修复的《海上钢琴师》,采用先进数字技术,分辨率大幅度提升,将多年磨损的影像和声音恢复到当年被捕捉时的样子,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被完美呈现,光影层次变化细腻美好。同时,此次修复还原了影片原始色调,将色彩饱和度调试至最适宜银幕观看的程度,完美保留了数字电影所没有的胶片质感。画质与电影感并重,让走进影院的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流淌的钢琴旋律、在与海共舞的酣畅淋漓中,体会影片散发的最极致的浪漫。

4K修复的影片《海上钢琴师》再一次登录院线,并取得了可观的票房记录,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在我看来,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是所有电影都叫“经典”,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影片《海上钢琴师》的历史与市场地位。作为意大利电影巨匠之一,朱塞佩·托纳托雷的“西西里三部曲”闻名于世,而《海上钢琴师》就是“西西里三部曲”的其中一部。作为传世之作一般存在的《海上钢琴师》,在经过长达21年的美名远扬中也早已积累了广泛的观众群体和深厚的情感基础,堪称国内影迷心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情怀之作。经过4K修复后的这版《海上钢琴师》,不仅画面分辨率大幅提高,镜头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得以完美呈现、每一个音符都能够婉转流淌,同时影片也依旧保持了胶片电影的独特质感,如层次丰富的光影效果、细腻真实的颗粒质感等,可谓还原了电影中那个梦幻的世界。

影片《海上钢琴师》经过4K修复重新上映,充分表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材料、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拓展人的能力,延伸人的器官,人类的创造力量得到进一步肯定和弘扬,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人类的艺术活动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艺术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艺术的影响更加明显,并日益显现出它独特的美学价值。

二、《向日葵》——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表现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也对艺术作品的发生和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家的巧思、想象等催促着艺术作品孕育和诞生,可以说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艺术创作,也没有艺术作品,更谈不上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了。因此,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核心要素。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具备特殊的生命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文化修养、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敏锐的审美感悟。在艺术创造与审美实践的过程中,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经验的表述者和再现者,更是精神产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

如果说曾经有过那么一位艺术家,他跟任何人都不同,同他所有的先辈以及他周围的人都没有关系,那么这就是梵高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梵高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每个人对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或许会有所不同。是金黄耀眼的向日葵?是扭曲如漩涡般的星空?是高的惊人的油画拍卖价格?还是那只冲动中被割下的左耳?甚至,是那声终结了他一生的枪声?他把绘画作为自己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空间的拓展和存在的确证。梵高一生贫寂,但他作品的精神价值在死后以某种形式表现为巨大的物质财富。梵高一生追求真实、追求简朴,但他的绘画却散发着火一样的激情。如:《向日葵》。

在美术史上,梵高的名字无疑是和向日葵联系在一起的。对梵高来说,向日葵是他表现思想的最佳题材。梵高对向日葵的热爱很可能源于他对太阳的崇拜。在他眼里,向日葵是太阳之光,代表着光和热,代表着燃烧的生命力,这与他内心炽烈感情是相吻合的。可以说,梵高的向日葵作品其实就是他表现太阳的作品。另外,向日葵永远追随太阳的特性也是梵高所具有的。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个人的某些童年经验、心理情结和创伤等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这种个人无意识会顽强的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日葵的热情、奉献、纯粹和精神至上正是梵高精神境界的缩影。向日葵代表着对太阳及其光辉的依恋是忠诚、渴慕的表示,是忠心、虔诚、善良和智慧化身。向日葵始终与太阳、光明相联系,这其中包含着友谊、理想、崇高的意味,对梵高来说,向日葵与太阳的这种关系,正是他内心所渴求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强烈、单纯、直接的友谊和感情的象征。

梵高作画时的狂热和忘我在《向日葵》这幅名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现代美术创作也在梵高这种近乎歇斯底里式的创作热情的感染下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在画中,明确的轮廓线围着向日葵,没有任何阴影分布于平涂的黄色周围,耀眼的金黄色使画中的每朵花、每朵花的花瓣和叶子都犹如一束束燃烧的火焰和火苗,整幅画又如一团熊熊烈火,烧遍了画布。梵高极度燃烧的生命激情在卷曲的花瓣和叶子中得以展现,梵高心中的灿烂朝阳在规整的花瓣和金黄的色彩中得以展现,梵高心中的熔金落日在模糊的花瓣中得以展现。“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是梵高内心的呼声,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对向日葵进行描绘的。

我们在观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时,不能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所感动,心灵不能不被震撼,激情也不能不被由衷地释放出来。向日葵在梵高笔下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俨然成为了一种生命体,散发着原始的冲动和热情。梵高的艺术语言是双面性的,一方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这是由他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决定的。人的感受和精神是他在绘画中极力表现和强调的,在他眼中,自然物象只能作为一种载体和象征,去承载人的主观情绪,象征人的主观情感,人的精神和生命在他极具感染力的色彩和线条中得到了有效的揭示和表现。《向日葵》的创作无疑不是梵高艺术创作心理的体现,不仅坦诚的揭示了画家的内心,也深刻的触及了人性中的悲剧性内涵和生命的崇高意义。

三、《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画画要看水平,不是风格》——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看了有关于《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画画要看水平,不是风格》这篇采访的报道,引发了我些许思考。起初刚看这篇文章时,我将眼光几乎全部局限于绘画方面,如绘画流派、绘画方法等。但是仔细阅读几遍,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文章看似在说美术,实则是在谈对于艺术的看法。在采访中,靳尚谊老院长说了他对于绘画创新的看法,这使我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有关于绘画创新的命题,更多的是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是一直相伴而生的重要问题。有人强调艺术发展要重视继承,也有人强调艺术发展要重视创新。那么我们究竟该如果看待二者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可将其割裂开来。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不能是无本之木;继承则是有选择地继承,弃糟粕取精华,不能盲目继承。

从广义上来说,继承在艺术发展中无处不在,因为人类活动的历史是连续的,不中断的,人类知识的叠加,对自我历史的确认,都离不开文化内涵以及外在符号的传承。前代的艺术给后代的艺术必然造成巨大的影响,后代的艺术对前代艺术的成果也会有集成保留。艺术的继承,是批判的继承,批判不是简单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鲁迅先生说过要采用拿来主义,无论是对自己的继承,还是对他人的借鉴,都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时刻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一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对于艺术的继承我们应该做到:博观、分辨和发展。

艺术的创新也是无处不在的,因为时间的流动、生活的变化是绝对的,艺术创作的环境参数在不断变化也是绝对的,这就决定了艺术自身是不断变化的,创新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创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21世纪,是信息和科技时代,这也决定了艺术需要创新。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新媒介的出现催生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种类。例如,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摄影和电影艺术的诞生,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视和网络艺术。因此,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的艺术需要创新,并将其逐步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从而满足人们的对于艺术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艺术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会对之后的艺术产生影响。后代的艺术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以往的艺术传统的,学习和作用已有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另一方面,新的时代要求艺术有所创新,有所创造,艺术的当代性就是艺术继承和创新的动力。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是艺术家的当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完美融合。

结语

无论是影片《海上钢琴师》展现的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所带给我们的思考;还是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表现出的艺术家创作思维;亦或是有关于《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画画要看水平,不是风格》采访报道所表达出的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这三者背后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进行独立思考并深入探究。

作为一名学习艺术学理论课程的研究生,我们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会欣赏与阅读。艺术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它在根本上是与人的感性世界,如情感、想象、知觉相关的。换言之,欣赏艺术需要身体与灵魂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所以,要真正懂得艺术,就必须直接用身体和灵魂与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和对话。欣赏的艺术作品越多,积累的审美经验越多,也就能理解和体验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意味。同时,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艺术,就必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著作和文章。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来说,思考固然很重要,不过,思考的方式更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是建立在对艺术语言、手法、形式和风格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进行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对艺术作品的思考才是有意义的,才是与艺术相关的。同时,我们在思考之余,还需亲身体会艺术实践的艰辛和快乐,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邵清风.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9.

[2]韩春英,王丹.艺术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4.

[3]马凌霄.浅析梵高绘画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7(24):83-84.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