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硕博原创论文网!
历史论文

山西运城锣鼓杂戏的现状分析与保护

摘要:本文以山西运城锣鼓的现状以及项目成员开展的“对锣鼓杂戏的保护”的构想为基本,根据锣鼓杂戏的演奏技巧内容和锣鼓鼓法相结合的特点及锣鼓杂戏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查询、实践调研与手段,进而探讨“锣鼓杂戏”的现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锣鼓杂戏”;现状分析;传承保护;对策

前言

中国的鼓乐文化品种繁多,山西便是“鼓”的发源地之一。其锣鼓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例如山西运城锣鼓杂戏,相传于过去每年农历9月9日重阳节庙会时,每个村的锣鼓杂戏班都要在县城登台演出,比如运城市的河津市台头庙村、赵家庄乡等。锣鼓杂戏还相互轮流到九龙庙会和龙岩寺去演出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所以人们也叫锣鼓杂戏为“龙岩杂戏”。这里繁荣的经济环境,特定的社会背景,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和以戏剧艺术酬神娱人的民间风俗,为河东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提供了非常合适的条件。才使得古河东地区成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中国北方戏剧文化的摇篮。

一、山西运城锣鼓的现状分析

1、生存环境

锣鼓杂戏是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西晋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底蕴。很多民间的音乐传承至今,其中,运城市盐湖区的河东锣鼓和运城市新绛县的绛州鼓乐都是山西运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间基础。在当地的民俗民间的活动中也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

2、起源和发展

锣鼓杂戏是流传于晋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尤其曾在运城市的各个县市的广大乡村流行.锣鼓杂戏来源于民间,依附于当地的祭祀仪式,目的是为了酬神,娱神,祈求神灵消灾除疫,保佑人寿年丰,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锣鼓杂戏的演出,运城锣鼓杂戏是流行于河津市阳村乡三迁村的一种古老仪式戏剧。据说,在城区街道高家湾村也曾流行过,现仅有三迁村还有演出。

河津锣鼓杂戏在当地也被叫作“三迁锣鼓杂戏”。早期河津锣鼓杂戏的演出依附于祭祀活动,以祭神祀佛、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自诞生以来,与三迁村的寺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有着专门的演出戏台,戏台置于庙门前,用当地村民的话讲,“锣鼓杂戏就是唱给天王老爷听的”。河津锣鼓杂戏,因其伴奏乐器为锣鼓而得名。其“以鼓节制、不用丝弦伴奏”的艺术特色,与弋阳腔较为相似。

在山西锣鼓的历史发展中,走过了曾经的辉煌,在历史的传承中表现了应有的继承与创新品格。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一。河东锣鼓具有他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传统曲目和表现手法,成为运城独特的文化符号。他们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民族的意志和情怀,运城锣鼓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风格独特,是山西鼓乐演奏的代表鼓种。这些都构成了山西鼓乐的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冲击下,运城锣鼓杂戏在这一地区性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他从农家院走出,走进艺术殿堂,走向国际舞台,赢得了很大的声誉。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与时俱进。

3、艺人和传承

山西运城绛州鼓乐艺术团刘金柱老师,我听他讲述了当年创作《滚核桃》的历史背景和收集到了当时绛州鼓乐排练演出的珍贵历史资料。

山西运城绛州鼓乐主要以地方民间礼俗文化为传承手段,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当地的锣鼓文化,如祭祀、红白喜事、商场开业等活动,通常是有重大节日,自发性的排练,笔者收集到了当时一些人训练和演出的照片,并了解到当时主要的练习场地就在家门口的空地或者篮球场。其中传统的花敲鼓有,2付梆子,2付拍板,四个人被鼓围着站在中间舞蹈,他们分别代表的寓意是麒麟、狮子、老虎和牛,取牛之忠、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意求事事如意、年年丰收,同时也代表的四季的意思。此外,花敲鼓还有二十四面鼓,分别代表着二十四个节气。

锣鼓杂戏

二、山西运城锣鼓的艺术形态

1、结构

主要有引子、中段、尾声三大部分组成。

引子部分主要通过滚奏的形式开始,首先运用由慢到快又由快而慢,传递式的鼓帮演奏,其次由鼓边转移到鼓面上齐奏敲击,最后演奏者一个接一个通过自由的敲击鼓帮、闷击鼓皮、刮鼓钉等手法演奏,该场景主要表现的是核桃沿着房顶滚落下来,乒乓做响,掷地有声的形象。

中段部分笔者认为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同样的素材通过不同段落的表现,层层推进,曲子高潮迭起,精彩万分。

尾声回应开头,通过滚奏由慢到快传递式的鼓帮演奏,再现了锣鼓的场景。

2、唱腔

唱腔方面,分别从句式、上下阳阴句、“拉音”、润腔、创作手法及道白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配腔上的艺术特色做出简要的论述。

锣鼓杂戏的音乐唱腔、表演、乐器设置保留了金、元杂剧的早期形态。唱腔为吟诵,偶尔唱之,字多腔少,角色均属男性,衣分行当,每剧数十人。无弦乐,由铜锣、钹鼓、唢呐等组成,主奏为大鼓,表演程式化,动作台步亦有固定程式。锣鼓杂戏的剧目以历史故事与神怪故事为主。锣鼓杂戏带有更多的说唱艺术的痕迹,是说唱艺术向戏曲转化的过渡形态,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3、内容

主要从乐器配置、锣鼓运用、唱腔特点、角色设锣鼓杂戏是流传于晋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曾在运城市河津市,临猗县的广大乡村流行.锣鼓杂戏来源于民间,依附于当地的祭祀仪式,目的是为了酬神,娱神,祈求神灵消灾除疫,保佑人寿年丰,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锣鼓杂戏的演出。

4、奏法

运城锣鼓拥有丰富,种类繁多的曲牌、套路。几乎各乡各村都有自己的鼓点子以及多姿多彩,刮鼓钉、磕槌、翻花等演奏技法

闷击是中国鼓乐中常用的一种演奏技法,它有闷击击鼓、闷击击槌、闷击划奏等演奏手法,其中绛州鼓乐最常用的就是闷击划奏这一手法。

闷击滑奏的技法是将左手的槌平放到鼓面上,右手敲击鼓面,通过左手手掌对鼓皮的挤压,前后移动,使其音高发生变化。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敲击时手要与左手保持较近的距离,并随之同时移动。

花敲干打是运城锣鼓传统的演奏技法之一,第一演奏者右手横卧鼓棒,举过头顶,左手有序下击鼓帮;第二右手用槌尾击打左手槌的前端;第三右手仰手用槌的前端在击打左手槌的前端。按照此顺序,在空中翻花,令人们耳目一新。

三、山西运城锣鼓的保护现状

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很多人都忘记了“锣鼓杂戏”几乎已经到了失传的地步岌岌可危。运城锣鼓杂戏的发展受到地域性、时代性、历史文化的影响,通俗说就是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经过多种文化的碰撞,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而形成了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民间鼓艺形式,运城锣鼓的传承与保护要发掘最原始的形式内容,保护现有的形式特征,更要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打造锣鼓的文化品牌。随着现代科技的腾飞,运城锣鼓已经快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土壤,KTV音响等的设备对传统锣鼓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加上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手艺活苦累且收入难以养家糊口,不愿学习传承技艺使得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让锣鼓技艺慢慢失传。锣鼓杂戏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以及日益式微乃至消失灭亡的困境,无疑是运城人民不能承受之痛。

2、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当下,如何拯救濒临失传的锣鼓杂戏,传承那些独特美丽的绝活儿,把运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这是我们每个运城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山西运城锣鼓的保护措施

1、将我们锣鼓民乐的教育纳入艺校的培训课,招收正规学生;派山西的鼓乐老师到各地有针对性地授课。

2、把山西运城锣鼓与现代新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或者与其他锣鼓的鼓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让人们接受,我们应当为鼓乐训多找一些适合的相关的机构站点方便人们去了解运城的锣鼓杂戏从而有利于的保护我们山西的特色文化,多多培养锣鼓人才。

3、举办国际鼓乐艺术节,不仅能够弘扬民间艺术文化,对于挖掘、抢救、保护、继承、弘扬我省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提升省市文化品位,扩大我省知名度。

4、推行多次举行比赛等形式,推动山西运城锣鼓的发展。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升入发展,在电视广播飞速传播的今天,作为运城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运城锣鼓杂戏正在逐步衰落。面对现在运城锣鼓的现状与保护的发展,我们应当履行我们的“守土职责”,保卫好我们灵魂的最后一片“历史”。

参考文献:

[1]郝世勋.山西运城绛州鼓乐的艺术产业化发展[J].新绛文化,2012.

[2]山西民间艺术[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山西运城绛州鼓乐艺术团.国之瑰宝[J].绛州鼓乐报刊文摘,1998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