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硕博原创论文网!
历史论文

清东陵调研报告

摘要: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代,清王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陵寝文化更是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其中以清东陵规模最为庞大、体系最为完整、布局最为得体。清东陵内的14座帝后陵和妃园寝,历经200余年建造完成,以清孝陵为中心分列两侧,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整齐有序的建筑美与钟灵毓秀的自然美的高度融合,而陵寝内巧夺天工的石雕等更是符合统治者的审美标准和思想意志,颇具象征性和寓意性。

关键词:清东陵;陵寝文化;石雕艺术;寓意与象征

中国墓葬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中国历代强调“厚葬以明孝”,特别是秦汉以来,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会设置石柱、石人以及石兽等,借此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陵墓雕刻通常能展现出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并遵循统治者的个人审美,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这些陵墓雕刻中的造型往往趋于神化和理想化,暗含统治者祈愿江山永固的心理。

作为规模最为庞大的皇家陵园,清东陵内拥有着数量极大,题材极丰富的石雕艺术作品,堪称清代石雕艺术的博物馆。且这些艺术作品横跨清王朝200多年的时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清东陵石雕艺术品的种类繁多,包括石像生,石牌坊,拱券桥,殿座栏杆,丹陛石,螭首,石祭台,华表,券脸石等。下面以几座比较有特色的陵寝进行简单介绍。

1、清朝入关第一陵——清孝陵

清孝陵是大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的陵寝,位于整个清东陵的中轴线上,是清东陵中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陵寝,其他陵寝沿清孝陵两侧依次分布。孝陵鼎建于清王朝开国初期,为标榜清廷代明行政的正统性,建筑型制、规模和配置序列,完全承继了北京昌平明陵制度。孝陵前区的石牌坊、下马牌、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与华表、石像生群、龙凤门等,全部袭自明长陵前区建筑规制;但其石像生中文武臣像各三对,与长陵的文武臣像及勋臣各二对略为不同;其文武臣像朝衣冠介胄皆改为满州式样,则显示了清代统治者的民族性。清孝陵石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牌坊,整体面阔五间,宽31.35米,高12.35米,建筑样式与结构均效仿北京的明十三陵,具有典雅的对称美,每块夹柱石四周都有相同的浮雕,三组浮雕分别是云龙戏珠、双狮滚绣球,其中第二组最为有特色,是称以蔓草图案的一只龙首牛鼻凤尾的异形兽,据清东陵办公室主任李寅老师所述,此香草异兽可能是“摩羯龙”。清孝陵还拥有清代皇家陵寝中最长的神道,神道两侧分布着18对守护皇陵的石像生,为清朝各帝陵中石像生数量之最,包括文臣、武将各3对,卧马和站马各1对,坐麒麟和站麒麟各1对,卧象和站象各1对,卧骆驼和站骆驼各1对,坐獬豸和站獬豸各1对,坐、立狮子各1对。这18对石像生为清早期圆雕艺术,既讲究形似又追求神似,线条简洁明快,雕刻技法刚劲有力,远远望去充满威仪感与神秘感。


清孝陵石像生群

清孝陵石像生群

清孝陵石像生群


      清孝陵石牌坊

清孝陵石牌坊

2、清朝最精美的皇陵地宫——清裕陵

清裕陵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的陵寝,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密立的储君,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享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执政期间,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封建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而清裕陵正是在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其质量在诸帝后陵中实属上乘。乾隆皇帝生前崇尚佛教,相信自己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在自己的地宫里雕刻了丰富的佛教题材的文字与图像,在清皇陵中数独一无二。其中明堂券、穿堂券以及用以放置乾隆帝棺椁的金券内,石雕图像的内容最为丰富,除地宫入口、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外,四道石门与每个洞券内均刻有人物图像,如菩萨、佛、天王;在四道石门的门楼与两侧墙壁上刻有动物图像,如龙、狮子、跑兽;而卷草、莲瓣等植物图像,佛塔等器物图像,以及佛教经文则布局在除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之外的各个洞券中。地宫内部的石雕图像采用阳刻与阴刻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表现,在阳刻图像中又有高、浅浮雕之分,使得图像处于高度、宽度、深度的三维立体空间之中。题材众多、形态各异的石雕图像布满地宫,但因空间安排得当、布局巧妙、虚实有度、主次分明,整体石雕图像浑然一体,又极具节奏性,并未给人杂乱无章之感,反而呈现出移步换景之意。据清东陵的导游介绍,在地宫四道石门上雕刻的均是代表大慈大悲的菩萨图像。第一道石门东扇上刻有代表智慧与慈悲的文殊菩萨图像,西扇上刻有可以驱散世间邪恶的大势至菩萨图像;第二道石门东扇上刻有象征诸佛无量的观世音菩萨图像,西扇上刻有可以满足众生善愿的地藏王菩萨图像;第三道石门东扇上刻有给人世间带来光明的除盖障菩萨图像,西扇上刻有使众生获得无穷利益的虚空藏菩萨图像;第四道石门东扇上刻有蕴含不起杀想、不食生肉慈心的慈氏菩萨图像,西扇上刻有能够斩妖除怪的普贤菩萨图像,八位菩萨图像的头部均微微偏向石门中央,突出图像守卫石门的寓意。世人崇仰信奉高高在上的神在此处仅有守卫以及超度之用,暗示出统治者希望进入极乐世界的美好愿望,以及彰显统治者的皇权威仪,可见这些图像出现在陵寝中,其宗教环境与功能均发生改变。清裕陵地宫内的石雕有着满族原始石雕与清代后期石雕所没有的理性与感性结合的形式美,以及儒、道、释并存的内涵美,更是中国石雕艺术逐渐向世俗化发展的时代证明,卓越的雕刻技艺也为当代石雕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请裕陵地宫四大天王浮雕

清裕陵地宫四大天王浮雕

3、清朝最豪华的皇后陵——慈禧陵

孝钦显皇后的定东陵为清朝皇陵冢最为豪华的皇后陵,堪称清代皇陵石雕艺术宝库。据资料记载慈禧陵三大殿全部采用高等级金龙和玺彩画,64根柱子上全部盘绕着带有弹簧的龙须,微风吹过龙须便会随风起舞,栩栩如生,柱子脚下镶嵌着鎏金寿山福海和八宝,后因太过奢华吸引了大批盗墓贼,柱子上了金龙全部被扣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慈禧三大殿柱子上的龙均为后期补修时加上去的镀铜的龙。慈禧陵的石雕更是别具特色,“凤引龙”浮雕开创了龙凤地位的特例,同时反映了慈禧对封建社会男女地位的挑战:首先栏板的76根望柱柱头上是一只洋洋得意的穿云翔凤,柱身上两条龙追随上方的凤,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形象。据一位清东陵守陵人的后代所言,慈禧陵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当时雕刻慈禧陵栏杆的工匠是一对父子,关于雕刻图案一直不得其解,有一天突发奇想想要把自己雕刻在柱身上,以两条龙代表,慈禧太后雕刻在柱头上以凤代表,既能反映自己在慈禧陵工程中所作的一份贡献又能反映出父子二人追随慈禧太后,效忠慈禧太后。另一种说法是因慈禧太后两朝垂帘听政,栏杆柱身上的两条龙代表着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显然第一种说法是无稽之谈,或许父子二人为慈禧陵石雕图案提供了新思路,深得慈禧太后之心,但如此重要的皇家陵寝工程绝不会有工匠的身影,如此看来,第二种说法更为合理;隆恩殿前的丹陛石采用以高浮雕为主,并融合部分透雕的手法,构成了凤上龙下的图像;大殿周围栏杆上的抱鼓石,也均是一片凤引龙追的景象。明楼前的石五供祭台由两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所构成,上枋由二十支缠枝莲花缠绕装饰,下枋雕刻有多种类的吉祥物,侧面更是有来自佛教文化的八宝、道教文化的暗八仙、江山万代等十几种吉祥浮雕。慈禧陵的石雕可谓是精品,不仅雕刻精美,且纹样种类包含丰富,其中慈禧陵大殿栏杆就雕有升龙、行龙310条,佛教、道教、萨满教题材更是种类繁多。

慈禧陵丹陛石

慈禧陵丹陛石

4、唯一一座建在风水墙外的陵寝——昭西陵

清东陵内还有一座特殊的陵寝,便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一座建在风水墙外的陵寝。按照祖宗家法,皇后死于皇帝之前者,应先行入地宫等到皇帝死后入葬再封地宫,皇后若死于皇帝之后,则在皇帝陵就近则一风水宝地另建陵寝,那么德高望重的孝庄文皇后死后,她的陵寝不建在沈阳却为何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呢?因孝庄文皇后死前曾下谕旨,一是皇太极闭棺良久,卑不动尊不宜重启地宫葬在皇太极身边;二是心恋顺治和康熙父子,不忍远去,死后即在清孝陵附近择一吉地建陵即可。康熙皇帝与孝庄文皇后祖孙情深,定是不会违背奶奶的心愿,但又不知如何组织,便将当时在紫禁城为皇祖母所建的坤宁宫拆建过来,放在如今昭西陵的位置,称为暂安奉殿,并未建陵,至雍正皇帝即位之后,觉得如此安置不是个办法,便组织人就地建陵,因方位在昭陵西面而称“昭西陵”。昭西陵因是由紫禁城内拆建而来,隆恩殿并未按照其他陵寝所改建,所以称为清皇陵唯一的一座重檐庑殿顶建筑。因远离皇帝陵所以还特例建造了神道碑亭,这一举措为日后慈安和慈禧定东陵建造神道碑亭提供了“依据”。但是因战争和盗墓等原因,且维修保护不到位,现在的昭西陵看上去很是荒凉,如今昭西陵也在进行维修,相信经过工匠们的努力,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昭西陵“本来的样子”。

清东陵分别安葬着清代早、中、晚期具有代表性的皇帝及重要的皇后,营建时期为清朝由起到盛至衰长达200多年。清东陵作为一座饱经风雨的皇家陵寝,融钟灵毓秀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多元融合的文化美于一身,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样板,无论是从其文化层面还是艺术上,都具有其独一无二的、不可多得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发掘与研究。经过此次对清东陵的考察,对清东陵的石雕文化得到了更多的认识,为以后从工艺美术角度对清东陵的石雕文化进行分析和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请裕陵地宫石雕图像配置方式研究》,唐玲玲;蔡敏;佟达

[2]《唐山市古建筑一览》孟韬

[3]《清裕陵石雕纹样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刘宝成,任伊

[4]《浅析清东陵石雕艺术的文化包容》尹庆林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