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硕博原创论文网!
文艺论文

浅析黄宾虹山水画艺术风格

摘要: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一脉相传,在不同时期成就了许多山水画大家。本文所论述的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基于黄宾虹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他对绘画的探索与实践共经历了三个时期,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黄宾虹式山水画艺术风格。一是五十岁之前主以临古求法,吸收前人所长的时期,称为“白宾虹”时期;二是五十岁至七十岁师造法自然,游览大江南北,大量写生创作,从“白宾虹”转变为“黑宾虹”的过渡时期;三是晚年后期技法与意境融为一体,作品气势恢宏,创造出“五笔七墨”的“黑宾虹”时期,对现今中国山水画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艺术风格;白宾虹;黑宾虹

1982年云鹤先生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宾虹山水册》中写道:“黄宾虹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也是成就卓著的美术教育家、著作家。”在2020年的今天,黄宾虹在中国山水画坛的地位及影响仍非常重要。近代时期,正值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东方,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在文化传统中,遵守自己的文化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理念之时,黄宾虹以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长达近一生的艺术实践,以殉道者的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我国山水画史一个新的里程碑。黄宾虹,1865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原籍为安徽省徽州歙县。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于1955年逝世,享年92岁。黄宾虹出生在于殷实的家庭里,其父亲是绘画的热爱者。受父亲的影响,黄宾虹自小喜绘画,四岁开始执笔绘画;六岁便临摹家藏的青宣城的沈廷瑞山水册;十一岁临摹篆刻的印集;十三岁看董华亭、查梅壑的画册,师法沈周、髡残、弘仁等前辈,临摹大量古画,后不断临摹《芥子园画谱》;十六岁与倪苏泉、蒋莲僧因绘画成为挚友。由此看出,黄宾虹自幼就显现出他对绘画的喜爱,且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有着超凡的天赋和对画技刻苦钻研的精神。

1880年,27岁的黄宾虹由于父亲的生意原因,家境中落,经济情况大不如前,迫于压力,黄宾虹协助父亲以易水法制墨,这对黄宾虹后期对于墨与水的运用有着深远影响。后父亲去世,黄宾虹在面对清王朝的腐败没落,同千万有志青年一样,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结交谭嗣同等一批时代青年;之后去上海从事民族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担任报刊编辑,收集与美术相关的资料。

1928年时,黄宾虹65岁时,他的山水画更上一个台阶,从师古法转变为师造化。在此之后,黄宾虹不断进行大江南北的游览,进行写生创作,已经不拘泥于古法,展现出自己的面貌,呈现出自己的山水绘画思想。后到北平工作十余年,期间整理自己游历所画的山水稿,将师古与师法自然相结合,使画面更具有独特的感觉。在新中国成立后,晚年时期的黄宾虹即使因白内障原因眼将近失明,仍坚持作画,是中国山水画绘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师古法之路

纵观黄宾虹的一生不难发现,在中年之前,他主要以师古法为主。黄宾虹非常重视对传统的学习,最开始时是以新安画派入手临摹画作,再师法沈周、髡残、弘仁等前辈,也临摹过不同朝代众多画家的真迹。黄宾虹曾说学习传统应该遵循以下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师古法并不是单纯的临摹某一位前人的原作,而是在临摹原作的同时,要求对气韵的理解及其传达到位。“只见其形,未见其神”是万万不可取的。黄宾虹的启蒙老师除了他父亲之外,还有倪逸甫和倪谦甫俩兄弟;十二岁时又随李国柽、李国棠学习儒学和山水,并受黄宗羲的思想影响,为黄宾虹的绘画之路打下基础。

黄宾虹年少时有着卓越的天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当时正值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晚明启祯时代,也是黄宾虹的青年时期。黄宾虹对龚半千的山水由为喜爱,曾造访过其旧居及真作,将龚氏山水视为启祯诸贤之一,其风格为浓郁的积墨法,对黄宾虹后期绘画风格形成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黄宾虹先生还学习陈若木的山水花鸟画、陈春帆的人物画,对黄宾虹在后期作品的表现中体现出重韵也不忘其形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尤其是陈若木的画,黄宾虹在《古画微》中写道:“维扬陈崇光,字若木,画山水人物花鸟具工,沉着古厚,力追宋元”,他将陈若木视为道咸中兴之一,由此可见陈若木的影响对于黄宾虹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后又拿着自己的习作造访当时有名的山水画家郑珊,得到六字诀:“实处易,虚处难”,为黄宾虹后期作品中的虚实关系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六十岁之前画山水是先有丘壑再有笔墨,六十岁之后是先有笔墨再有丘壑。”由此可见,黄宾虹早期的山水画是先有“丘壑”才有“笔墨”。黄宾虹早期的作品中,以笔法和点线为主,虚实感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也越发明显;由于受新安画派的影响和师古人,黄宾虹在作画时会以南宗画法中的以书法入画原理,用以柔韧的笔法和滋润的墨法,尤其是多用以五代的董源、北宋的范宽所喜的长短披麻皴风格来表现山上草木繁多,整体的画面以干笔为主,施以淡墨,从而使画面形成雅淡高逸的山水画风格。这个时期黄宾虹绘画时的自我风格并不突出,更多的是从吸取前人的经验中而来的,为后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打下坚实基础。

二.“白宾虹”与“黑宾虹”的过渡时期

黄宾虹不仅重视师法传统,也非常重视师法自然。他认为:“知师古人,不知师造化,终无得以山川之秀灵也。”于是黄宾虹在临摹了数以千计的传统画作的基础上,从中梳理笔墨语言,完成了从“师古人”到“师法自然”的转变。

黄宾虹的弟子王伯敏先生记录了其“前二十年,余游阳朔、罗浮、峨眉、青城、楚、越诸山,得草稿千余纸。今蜷伏燕市,暇为点染,用古人之法,不欲泥古也”。黄宾虹游遍名胜古迹,尽览祖国大好之河山,心中“笔墨”、“丘壑”融会贯通。黄宾虹所言,“古人轮画‘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天地,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黄宾虹认为不能照搬古人,绘画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不仅要追其形影,还要追其神韵。所以黄宾虹每到一处,便会对地形地貌及气候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勾画数以万计的速写,为后期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师法自然”中感悟山川的“真貌”,达到下笔胸中千壑出的境界。正是师古与师法自然的思想与大量的游历实践,使得黄宾虹的作品逐渐形成了“黑密厚重”,浑然一体的风格。

三.“黑宾虹”时期

黄宾虹是一位早学晚熟的画家,在山水画的成就方面可以说是大器晚成,“黑宾虹”时期是黄宾虹晚年时期所达到的顶峰时期。黄宾虹一生都在学习传统艺术的同时师自然造化,从而进行绘画方面的创新。而“黑宾虹”时期作品呈现出前无古人的风貌,其画面中突破了绘画时代的残留气息,彰显出自然的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晚年时期的黄宾虹又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88岁以前,从黄宾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笔墨技法还是以意境为寄托而进行的创作,仍受古人影响颇多,黄宾虹在作品上提到:“北宋画皆积数十百遍而成。大痴、云林、从荆浩,关仝、北苑、巨然筑基,故能浑厚华滋,不为薄弱。”等等;第二个时期是89岁开始,黄宾虹受身体因素的影响,患有白内障,但仍坚持作画,尽管眼睛越发模糊,却阻止不了黄宾虹用心作画,使作品呈现出淋漓尽致,浑厚华滋的风格,这是黄宾虹一生对艺术实践的掌握;在黄宾虹90岁之时,通过医疗手段治愈白内障后,在画作方面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黄宾虹将之前所进行的绘画探索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熟练掌握了在作画时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让作品呈现出气势磅礴,大气超然的美。

“画,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古人的意思是画最终是要以象的形式呈现给观者,通过以象的形式传达出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在山水画中,山水为“象”。在90岁的黄宾虹所创作的作品中,很难看见具体的事物或者是形象,他在自己的艺术理论中写道:“书画:笔法、墨法、章法而已”,于观看作品的人来说,看见的更多是笔与墨的交融穿插或是融合统一以及章法的呈现方式,展现出黄宾虹的作品趣味。黄宾虹曾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也欺世盗名之画。三只有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黄宾虹将事物的形象边缘化,创造出笔墨的“具象”,成为真画,这是其一;其二是“真画,就是画要有内美”。黄宾虹在笔墨“具象”当中,通过将内心的感悟与观照通过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将对真的本质与真的外延转移至画中,方能在画中品味出不见其具象,但见其真意的感受。这种“真”是对大自然本质的一种再现,是我们所看见的真实的自然与画中的自然相契合。《黄宾虹艺谈录》中写道:“画有笔墨章法三者,实处也,气韵生动,出于三者之中,虚处也,虚实兼美,美在其中,不重外观,艺和于道是为精神。实者可言而喻,虚则由悟而通,实处易虚处难。”这种契合正是黄宾虹通过笔墨传达出来的。这大抵就是黄宾虹所追求的真画,也是古人审美标准下所言的:“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黄公望曾在《剩山图》中题辞:“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而黄宾虹同样也认为此是山水画中最高的审美境界,所以“浑厚华滋”是他一生的追求。黄宾虹在晚年时期通过对前人笔墨的总结,加之他自己的太极图“秘诀”中所领悟到的笔墨,创造出“五笔七墨”理论。理论中“五笔”指的是平、圆、留、重、变。“平”为用笔不轻浮,在力度上要求平实朴厚;“留”指要在笔的运行中体会动与静的辩证意义;“圆”所体现的是饱满、坚韧的笔法趣味;“重”主要指笔力;“变”主要指根据需要灵活应用和变化。“七墨”指浓、淡、破、泼、积、焦、宿。积、破、泼墨表现在使用方法上,而其它的在于不同墨色的层次:焦墨苍润,浓墨沉厚,宿墨玄奥。在泼、破、积的墨法运法中,重点在于积和破:积是多次积染、勾画之意;破是浓淡干湿的交相运用,如浓破淡、淡破浓、湿破干、墨破色等;泼墨有时还参以积、破之法,如水墨互泼、色墨互泼等。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笔墨不再承载着单一的形式,而是蕴含了其内在含义:笔墨既是他抒情写意的技法手段,又是他思想情怀的寄托,更是他艺术生命的迹化。这使得黄宾虹的笔墨具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既能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又是画面纯粹的艺术表现元素;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更是他的艺术在文化精神层面的载体。“道”就是黄宾虹美学理论形成的依据,也是他所追求的美学最高境界,他将对立统一和阴阳调和等思想运用到用墨之中,这与他生平所提倡的“内美”息息相关,而笔墨只是其艺术核心价值的表现。这使得黄宾虹的山水画展现出突出的审美特性。

四.结论

在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与齐白石在中国画坛并列齐名,素有“北齐南黄”的称誉。纵观黄宾虹的一生,道路坎坷艰辛,却没能阻挡住他对于绘画的热爱。黄宾虹曾在生命垂危时对身边的亲人说自己的画作在五十年之后才能被世人所知,由此看出黄宾虹的绘画道路是绝无仅有的。黄宾虹以古为师,深入到中国画的体系当中,再师法自然,收尽奇峰打草稿,跳脱出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做到经验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其一生的艺术成就。

在当下,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宾虹的艺术愈发显示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如何向黄宾虹学习是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如今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追求技法的熟练,画面的意境,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美和自身入画的美。艺术不应该是复制的,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泥古不化的。对于黄宾虹的借鉴与学习,不应该仅是简单的进行临摹照抄,而是需要探索黄宾虹对于艺术的态度和内在的追求。

我们首先应该具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古人的绘画和理论中寻找传统的文脉源泉,思考由笔墨而生成的大美;再“搜尽奇峰打草稿”,感受大自然,不断对大自然有深刻的体会,将精神内涵融入到自然的大山大水中,从山水中走到作品中去,赋予自己对山水自然的独特感悟,追求真的本质。艺术重创造,可贵者精神。黄宾虹一再强调:“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在时代的发展中真正做到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参考文献:

[1]黄宾虹.黄宾虹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56-95.

[2]叶子.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0-51.

[3]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55.

[4]刘畅.黄宾虹山水画分期研究[J].文物天地,2017(04):49-52.

[5]王永敬,李健锋.古典与现代黄宾虹[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160.

[6]王永敬,李健锋.古典与现代黄宾虹[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160.

[7]王鲁湘.《黄宾虹研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6月

[8]黄宾虹.《艺术研究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

[9]《庐山花谈》,王伯敏著《黄宾虹画语录》[C].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10]黄宾虹.黄宾虹自述[C].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1]王伯敏.黄宾虹画语——日月山画谭[C].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12]蔡成华.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征[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13]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热门期刊